企业为什么需要了解自身的碳成本风险?
企业的永续行动进程主要可以分为三大阶段。 第一阶段为碳盘查与计算产品碳足迹,台湾有许多处于此阶段的企业,进度相对缓慢。 这是由于碳边境调整机制(CBAM)和台湾的碳费制度是近一到两年才出现的政策,加上受规范的产业中有许多是中小企业,过去并未有相关的规划,因此近期才快马加鞭的实施中。 对于此类型的企业,当务之急仍是先完成数据的搜集与验证。 第二阶段的企业多半已完成碳盘查并正在规划减碳行动,例如购买绿电凭证、自盖太阳能屋顶或是替换原物料等。 由于减碳活动非常多元,因此此类型的企业较容易遇到「该从哪一项下手?」、「先做哪一项最符合成本效益?」等问题。 进入第三阶段的企业多为下游品牌商,其通常已投入减碳一段时间,也已达到一定的减碳成效,故主要考量是如何透过碳权、负碳技术等方式迈向碳中和的最后一哩路。 然而大家专注在执行碳盘查、减碳的同时,可能忽略了一项重要因素——碳成本。
碳盘查与减碳行动成本
下表一提供了减碳相关活动的常见项目与费用。 事实上,执行碳盘查时不一定需要顾问辅导,若企业内部已有相关专业人才时,可以省下这项成本;若想要培养自己的人力以利往后每年的盘查,则可能需要额外负担培训相关的课程费用。 第三方验证的费用则为必要支出,无论是出口申报或是针对国内规定进行申报,基本上都会要求所有数据经过公正第三方验证。 少数例外状况例如,企业本身并无申报需求,执行碳盘查的目的是让企业内部了解排放情形,此情况则较无迫切的验证需求。
其他常见的项目例如使用绿电,也是众多企业减碳路上的症结点。 在期望达成百分之百绿电使用(RE100)的同时,企业势必会衡量价格再决定是否投入,以付出最少的成本实现目标。 惟须注意的是,若企业在众多国家都有据点,且每个据点都要达成RE100,则必须使用当地的绿电,不能透过在台湾购买绿电来达成。 另一方面,碳捕捉技术和购买碳权是目前较少被采纳的减碳作法,除了技术上的困难,这两个方法也常常有方法学上的争议,因此企业多半会望之却步。 然而,随着大量资金、技术、研发人力的投入以及方法学的不断修改,这两个项目在未来将可能逐渐普及,并成为企业实现净零最后一步的重要推手。 前述的项目都是企业可能采取的减碳作法,无论现阶段投入与否,都需要把其成本纳入规划,避免未来高估其可行性或低估风险。
表一、碳相关活动与平均费用
*以上费用皆为约略值。
*数据来源参考企业实例、McKinsey及InfoLink之估算。
碳成本将影响企业毛利
投入减碳活动固然会衍生出多项成本,但企业千万别以为什么都不做就可以不用花钱。 以A螺帽工厂为例,我们协助该企业的螺帽系列产品进行碳成本测算。 根据A企业提供标的产品的碳足迹及年出口量(以出口至欧洲为例),光是其中一个系列的螺帽产品所需缴纳的CBAM凭证费用,就可能导致A企业在2030年时毛利率下降3%(如下图一)。 若连同其他产品(螺丝)一同计入,其毛利率更可能下降到10%以下,对企业而言将导致营运困难。 因此,无论是否要投入减碳,碳相关的成本都会确实存在于企业未来每年的费用中。
图一、A 企业在2026-2030年毛利率下降情形
碳成本风险评估效益
综合前文所述,企业了解己身碳成本风险的重要性在于可根据其进行压力测试,将碳成本预估值纳入未来每项计划的总成本评估内,以避免低估气候影响,有效进行风险管控。 除此之外,减碳成效佳的企业更可以以此作为特色,推广其低碳产品并成为供应链的优先合作对象。 碳成本风险评估除了可以让企业了解具体影响度,进而避免获利受影响,更可以提供未来布局的方向以维持企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