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源側配儲的系統利用率急需改善
2023年3月29日,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依託國家能源局批准建設的國家電化學儲能電站安全監測資訊平臺發佈《2022年度電化學儲能電站行業統計數據》。內容提到截至2022年底,19家企業成員單位總計報送500 kW/500 kWh以上的電化學儲能電站772座、總功率18.59 GW、總能量43.08 GWh,其中累計投運電站472座、總功率6.89 GW、總能量14.05 GWh。
電源側儲能總能量約6.80 GWh,2022年新增總能量3.87 GWh。電源側儲能以新能源配儲為主,受各省政策影響,此比例持續提高,累計投運總量5.50 GWh,佔比達到80.80% ; 2022年新增總能量3.30 GWh、佔比85.29%。
從安裝規模與佔比分析,強配政策確實給新能源配儲市場引領了發展趨勢,但細看案場背後的運行數字發現,電源側儲能中新能源配儲運行情況遠低於火電配儲,平均運行係數0.06(日均運行小時1.44 h,年運行小時525 h)、平均利用係數0.03(日均利用小時0.77 h,年運行小時283 h)、平均備用係數0.92(日均利用小時22.17 h,年運行小時8093 h)、平均出力係數0.69、平均日利用指數17% (日均等效利用次數0.22次)。統計數據上體現強配政策帶來的市場榮景,但為配而配、配而無用還是無法用的問題日益凸顯加劇,儲能價值大打折扣甚至成為許多開發商評估是否願意投入案場的一道障礙,現階段中國儲能的IRR若在6%以上對於業主會較有吸引力。
表:2022年度中國電化學儲能電站行業統計數據。
Source:中國國家電化學儲能電站安全監測資訊平臺
政策創造市場 但需緊跟市場節奏創造共鳴
政策無疑是推動市場最強驅動力,且倚靠在最大再生能源市場下,中國儲能市場的想像空間應運而生,截至目前,超過25個省份出臺新能源配儲政策,並開始從集中式滲透至分布式。回顧2022年中國新型儲能新增装機規模,在各類應用場景中集中式新能源配儲維持佔比最高,然而市場規模高速增長、佔比最高這類看似風光數字的背後,如何解決使用效率的根本問題是當務之急。
2021年開始大力推進的配儲政策,於2022年碰上供應鏈問題導致價格不降反升,案場持有成本提高後相應的收益來源也沒有緩解,為應付政策相應也就會產生不健康市場行為,例如使用較為次級電芯,不在意系統效率、壽命等等。為避免劣幣驅逐良幣,InfoLink認為目前配套政策須更即時的滾動調整並朝幾個優化方向:首先,配儲與否,以及比例、時間須根據不同發電源、應用場景、地區、類型等等具備彈性; 第二,政策下的設備補貼或服務價格,可根據當地電網使用情況與設備市場價格做浮動調整甚至是競價機制; 第三,完善技術標準與規範的制定; 最後,多元化的收益來源,即提高儲能使用效率,某種程度也讓電力市場自由化。市場、企業、政府三方須具有共鳴才能促使產業快速且健康成長,特別在過去一年多市場快速擴張、企業爭相投入下又碰上供應鏈電芯、關鍵元件短缺問題,根據InfoLink統計,2022年儲能電芯出貨超過140 GWh,預期今年將超過235 GWh,增速達到70%。
除了寧德時代、比亞迪依舊引領市場外,億緯鋰能、瑞浦、海辰等等相關電芯企業都在儲能板塊快速佈局,且今年中國的磷酸鐵鋰電芯在全球儲能出貨佔比甚至有望達到95%,各種數據表明市場快速增長、企業積極佈局競爭激烈,因此,追求數值的背後政策與市場的契合,完善運作機制解決深層問題,是推動產業長期發展根本道路。
行業趨勢
目前仍有不少業者認為儲能案場運行模式與光伏、風電等再生能源相似,較為單純主要倚賴氣候發電賣電,或進一步考慮電網消納,然而並非如此,儲能在電網中扮演了緩衝、調度等角色,也代表儲能的複雜,配合發電端與用電端進行不間斷的輸入與輸出,根據情境調整功率,此外,還需考量設備壽命、安全性與效率。因此,儲能對於轉型再生能源電網扮演絕對關鍵角色,其中數位化與智慧化也是必然發展趨勢,智慧化能將儲能的優勢充分發揮、且將每一度電的用電效益優化至最高,換句話說,創造多元且適配的使用場景,體量規模雖然重要,但提高效率與創造效益才是關鍵。從今年的展會、行業動態發現越來越多BMS、EMS、能源AI相應的公司浮出水面就說明此現象,這是儲能開始滲透至電網後方能出現的機制與機會,因此,對於快速發展的儲能行業且在電網轉型的過程中,政府引領產業發展的同時,也在根本上與企業產生共鳴,方能鞏固行業健全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