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排名出貨量資料採用 InfoLink 供需數據庫,資料依據與廠家之間調研為基準,若有廠家尚未統計完全,亦會以個別廠家運營端資料及 InfoLink 統計之產出與庫存推算核對。此外,資料統計自百 MW,出貨總量相差不超過 5% 的廠家將並列排名。最終資料依公司自身公佈為准。
與去年相對比,取 10 家廠家總量對比來看,2023 年前十家廠家出貨總量為 413 GW,而 2024 年前十家廠家出貨總量達 502 GW,雖仍有 22% 的年增長率,但 2024 年受到需求疲弱、供給大於需求的情勢下,已無法實現每年大幅成長的動能。
TOP4廠家高度集中 廠家間級距仍相差顯著

2024 年 InfoLink 統計表中 TOP10 模組出貨量約 502 GW,對比去年同期增長 22%,年增率開始收窄,確實如預測下半年廠家出貨量增長開始收窄,不如過往 Q3-Q4 的增量。
TOP4 廠家為晶科、隆基、晶澳、天合囊括前四,名次順序略微調整,自 2019 年以來 TOP4 垂直整合廠都堅守在前四崗位,大者恒大的趨勢在近年來更加明顯,與排名靠後的廠家相比,出貨量差距約 30% 以上,今年 TOP4 廠家已占 TOP10 總量約 63%。
第二梯隊廠家競爭十分激烈,順序為通威、正泰新能、阿特斯、協鑫集成、一道新能、英利,基本上我們可以看到 10 GW 為一個落差。值得注意本次榜單之後第 11 名的廠家,為東磁、東方日升並列,出貨量體單家高達 20 GW,與第 10 名量體差距甚小,而 12 名過後的 First Solar、賽拉弗、華耀、韓華,有較大的分化。
廠家自身國內出貨占比持續增加
對中資背景廠家來說,國內需求仍相對穩定增量,因此老品牌回榜的廠家、以及跨界進入、新進的廠家,國內份額占比較大,TOP10 國內出貨量體高達 289 GW,平均出貨占比高達 58%,側面顯示海外地緣性風險增高,確實影響廠家分配出貨權重。
出貨以大尺寸為主、矩形尺寸正在增量 小尺寸規格已淘汰
觀察 TOP10 出貨資料,PERC 產品占總體出貨量約 22%,N 型 TOPCon 模組出貨量占比總體出貨量近乎七成。BC 產品則約佔據 3%。
本次與電池片出貨有相同趨勢,主要產品以微矩形規格佔據大宗,包含 PERC 與 TOPCon 占比總出貨量約 53%。TOPCon 矩形規格之中 182mm-199mm、182*210mm 及 210*210mm 尺寸的出貨比重分別占約 11%、13% 及 11%。
2025年廠家出貨目標: 部分廠家表示尚未完全底定
本期統計來到 559-603 GW 左右,跟 2024 年統計的出貨目標相比,可以看到廠家對於 2025 年的預期是以持穩為主。N 型與 HJT、BC 產品等滲透率預期近乎全滿。但截止統計時,部分廠家表示將跟隨訂單狀況調整,更甚至今年的目標將以制定虧損目標為准。
自 2024 年末的自律行為逐漸發酵控制排產之後,對於模組價格確實有起到抑制下滑速度的現象,但仍有不少低價模組在市面上流通拉低總體均價。我們仍相信在競爭格局之下,廠家要突破重圍則需更加側重自身產品品質,仍延續去年的話語,產品的瓦數、品質、效率表現將會是廠家競爭脫穎而出的重中之重,除此之外,政策變動的掌握性能夠讓廠家把握先機,尤其是今年格外需要注意海內外的地緣性政治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