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下降推升太陽能需求 併網消納問題逐漸浮現
模組價格的明顯下降在2023年顯著帶動了需求增長,2022年模組價格仍處於高位時,許多項目被迫延宕或是取消,今年模組價格的快速下滑使得前期遞延項目開始動工,新項目也因報酬率增加而快速發展,2023年全球模組需求將有望來到約412-455 GW,相較去年成長將高達約53%。
雖模組出貨快速增加,今年在部分海外市場如歐洲、巴西等卻出現嚴重庫存堆積問題,顯示雖價格下降對太陽能項目投報率有利,但因安裝人力不足、政策變動、項目規劃需要時間等因素,實際裝機需求的成長速度不及產出的增加速度,在滯庫嚴重的情形下,許多廠家被迫壓價銷售或轉口至其他國家,造成企業龐大損失。2024實際裝機需求有望一步增長,但對應產能增加幅度仍尚有不足,供過於求情形的持續將對新產能的放量造成一定限制,在2023年庫存累積的經驗過後,廠家明年在排產以及出貨規劃、銷售策略上皆需更加謹慎。
另外對於需求增長的限制則來自電網的承載能力,隨著裝機快速增長,各地電網的接入能力開始受到考驗,在巴西及部分歐洲國家都已出現電網容量趨近飽和使得分散式項目被迫延後甚至取消的問題,而戶用裝機成長飛快的中國更是值得注意,隨著電網接入問題浮現,目前中國各省已陸續推出相關政策並開始對電網乘載力作出評估,但短期措施仍僅限於暫停分散式發電項目接入、強制配儲等方案,長期而言仍需提高對電網的投資,以增加電網容量及強化調節能力為主,才能確保分散式太陽能的穩定增長。
雖受限於較高的基期及電網能力、本土化浪潮等限制因素,增速將相對今年放緩,但在模組價格顯著下降的推動下,仍看好明年太陽能市場的成長,預期2024年模組需求仍將保持約15-20%的增長。
產能過剩導致競爭激烈 利潤空間嚴重壓縮
隨著太陽能供應鏈各環節大量的擴產計畫在今年陸續落地,解決了2022年以來的上游矽料供應瓶頸,產能增長過快導致嚴重過剩,使得整體供應鏈價格在2023年以來顯著下滑,最上游的矽料價格從去年年底每公斤超過300元人民幣下滑至目前每公斤約69元人民幣,對終端需求有直接影響的模組價格也已從年初的每瓦0.245美元快速下滑至目前約每瓦0.135美元;雖未來價格仍可能因上下游環節供需情況改變而出現短期波動,但相對於終端的裝機需求都仍顯過剩,因此預計供應鏈價格難以再度出現大幅反彈,行業的話語權將更進一步往需求端靠攏成為買方市場。
整體行業產能的增加雖有助於行業發展,但也使得企業間競爭日益激烈。許多企業,不論是現有或是新進玩家,在2022年整體供應鏈價格仍處於高位時看中市場的快速成長及較優的利潤大規模宣佈擴產計畫,使得競爭加劇、價格快速下跌,在供應鏈價格顯著下滑後,現階段許多廠家利潤空間已所剩無幾,必須透過稼動率的調整來對應市場需求量,因此除了部分舊產能會因此加速淘汰以外,在新進產能幾乎無利可圖的狀態下,目前已有部分新產能計畫被取消,預計明年將有更多擴產計畫取消的情況發生,而成本控制能力落後、銷售管道不足的太陽能企業也可能被迫退出市場。
供應鏈去中化趨勢明確 海外產能開始崛起
部分國家為保障自己在能源上的自主性,於近年內開始對太陽能產品產地做出限制,並試圖建立本土產能,具體政策如美國的降低通膨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 IRA)、東南亞反規避調查,以及印度的BCD關稅、ALMM清單及生產補貼計畫(Production Linked Incentive Scheme, PLI)等,歐洲也因中國模組價格衝擊開始重新審視對進口產品限制的必要性;但目前太陽能各環節產能仍高度集中於中國,矽料、矽片、電池的集中度分別高達93%、97%、90%,模組也仍有82%,以現有非中國產能看來仍難以滿足各市場需求,若在尚未確保一定供應來源時就對進口做出大規模限制,將使潛在需求難以被滿足導致裝機量下滑,如美國在2022年因UFLPA對禁止輸入新疆矽料製成的模組後,當年裝機量即下滑16%,嚴重影響太陽能發展進程。
但在各項補貼政策的推動下,2023年出現大量海外擴產計畫,尤其以美國與印度居多,許多新產能將在2024落地,根據InfoLink不完全統計,到了2024年底海外模組產能相對2023年初將至少成長約78%至270 GW,部分廠家也仍在評估歐洲、中東等地區的擴廠可能性,將改變以往中國模組幾乎獨佔市場的競爭格局。
值得注意的是,考慮到資本投入金額、技術難度等各項產業進入壁壘,目前海外擴產計畫高度集中於模組環節,電池有少量擴產計畫,但相比模組而言仍有不足,上游矽料、矽片目前則極為少數,對於這些新進的電池、模組廠而言,短期的二至三年內仍難以完全擺脫對於中國供應鏈的依賴。
整體而言,2024年太陽能產業仍將持續增長,即使電網承載能力、安裝人力等限制會對增速造成一定影響,但產能擴張以及價格下將都將有效推升需求,對於電站開發端來說前景良好。而對於供應端而言則將更具挑戰性,在產能大幅提升,價格競爭激烈,以及產品技術反覆運算之下,將更加挑戰廠商在成本控制、技術研發及銷售策略上的能力,而整體供應格局也將因海外產能的落地而更為複雜,整體產業動態變化將更加多元及快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