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全球鋰電池供應鏈數據庫
數據庫報告涵蓋全球鋰電池市場供需情形,深入儲能領域的電芯環節,統計各企業的產能、產量、出貨等細部數據。
繼鴻海、台泥之後,台塑近期宣布將在彰濱崙尾分兩階段投資新台幣160億元,第一期投入60億興建2.1GWh磷酸鋰鐵電芯廠預計明年動工、2024年量產,第二階段投資100億元興建2.9GWh磷酸鋰鐵電芯廠預計2025年動工、2027年量產,合計將在2027年達成5GWh的磷酸鋰鐵電芯總產能,投資電芯頓時成為電動車及儲能的新聞焦點,我們希望藉此機會來分析我們認為台灣相關大廠相繼投入電芯產業恐面臨的挑戰。
以目前全球電芯供需情況分析,InfoLink預估今年鋰電池市場需求突破500 GWh,2023年接近750 GWh,至2030年達到2900 GWh,年複合成長率CAGR超過20%,其中接近90% 的需求來自電動車,因此,成為電動車廠的電芯供應商為多數電芯企業的主要目標,除了將具有規模經濟的優勢外,也更可站穩於鋰電池供應鏈的角色,因為汽車產業認證週期較長也是對於早期投入的電芯企業另一護城河。而全球儲能市場於2020年開始有較明顯增長,預計今年規模將超過40 GWh,至2025年超過消費性電子產品成為鋰電池第二大市場,而電動車+儲能的需求佔比已接近鋰電池市場的95%,此外,在安全規範不斷提升、電池技術持續進步,以及後續鋰電池大幅擴產而供過於求的情況下,我們認為電芯的有效產能仍會以Tier 1與Tier2企業為主。
在各大電芯廠皆投入大量資本積極擴廠的情況下,我們預估2023年寧德時代(CATL)、LG ES含合資、比亞迪(BYD)的產能將分別達到373GWh、310GWh、275 GWh,而全球總產能超過1500 GWh,我們也預期2023年下半年鋰電池市場有望達成供需平衡。同時觀察企業動態,主要電芯企業積極佈局整合上游原材料及下游車廠進行回收閉環的合作,如寧德時代於4月宣布與印尼國有礦業ANTAM、國有電池投資公司BI投資鎳礦、正極材料以及鋰電池回收,也以8.65億人民幣取得在江西省宜春市梘下窩礦區鋰瓷石探礦權;LG ES則與母公司LG Chem於2020年開始合作取得金屬原材料,如2021年與POSCO成為Queensland Pacific Metals的股東,與Australian Mines 簽訂供應長約等。
在中日韓各電芯廠的產能在未來幾年陸續開出,市場逐漸轉向供過於求的同時,加上企業自身建立的供應鏈優勢,屆時二三線電芯廠除了將面臨更大的價格與成本挑戰,也會面臨下游客戶對於電芯技術的要求。InfoLink預估2030年全球電芯產能將達到4500 GWh以上,其中CATL 超過1000 GWh、LG ES則接近900 GWh,在全球電芯供應鏈規模強勢發展下,台灣企業發展電芯將有不小挑戰。
盤點台灣近年內可開出的年產能僅約10-20 GWh,甚至低於今年寧德時代的「月」產量,在目前主流應用的電芯市場中,各大電芯廠早已進入規模經濟的資本戰,台灣在過去電池芯自製相對缺乏的背景底下,恐難與國際大廠比拼性價比,但是否代表台廠毫無機會,亦或該如何找尋機會更值得深入探討。
例如對一線大廠不容易為了中小量的規格需求調整產線或進行客製化,除可在此之中尋求穩定利基點外,小廠對於技術或材料的高彈性調整也是參與電芯產業未來的一種方式,如台泥旗下能元科技的超高功率鋰三元電池即在電動賽車和電動飛行器等超高功率應用中找尋市場,亦或自身即擁有電池下游應用的企業,像是鴻海的電動巴士、台塑的儲能系統等,利用集團或平台資源打造從上游材料、電芯、模組到下游應用端的產業鏈也是一種方式。因此,電芯企業雖然競爭激烈,但鋰電池的相關市場也持續快速發展,根據自身能力尋求匹配的應用市場對於中小電芯企業是穩定立足於產業鏈的必要之道,InfoLink也將持續追蹤分析全球電芯供應鏈。
數據庫報告涵蓋全球鋰電池市場供需情形,深入儲能領域的電芯環節,統計各企業的產能、產量、出貨等細部數據。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分析技術。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 ,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 隱私權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