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 November 19, 2021 |
---|
跟隨著世界各國政府組織積極規劃 2050 年實現淨零碳排放的目標,由InfoLink Consulting主辦、晶澳太陽能贊助的「開啟淨零未來 - InfoLink研討會」圓滿落幕。
圖:全球碳市場分佈
資料來源:World Bank
InfoLink緊密跟隨全球再生能源走勢,本次研討會上半場首先由資深分析師袁芳偉博士梳理今年再生能源市場熱議的“光+儲”趨勢、以及林品瑄研究員分享亞太離岸風力增長的市場走向。
會議中,袁芳偉資深分析師表示,全球電化學儲能市場於2020年突破10GW,並預計在2021年能夠翻倍達到22-25GWh的規模、隨著約有45%的高度年複合增長率,2025年累積規模超過250GWh。而大有淺力的光+儲市場,則預計在2025年,光+儲的應用比例提升至40%。
在離岸風電部分,亞太即將成為全球離岸風電的發展引擎,會中林品瑄研究員深度剖析擁有綿長海岸線與優良的風場建立條件的台、日、韓、越,上述市場也因做為出口型導向國家,迫於碳關稅與RE100的壓力,正急切地實現各自的再生能源目標。
其中,台灣是亞洲起步第二快的市場,安裝容量在亞洲僅次於中國,政府期望能在2025年達成5.7GW的安裝量,但由於已經進入競價階段,加上明確的國產化條件,林品瑄研究員認為在開發商的獲利空間受到壓縮的情況下,達標難度高,預期2025年實際達標容量約在3.9GW上下。
在眾所矚目的碳排環節,趙瑀嫻研究員介紹備受關注的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以及美國的Border Carbon Adjustment Fee(BCA)。除了國際間的政策,個別產業為了因應趨勢也會建立各自的碳排規範,例如InfoLink熟悉的太陽能模組產業。目前法國及韓國都已提出模組的排放限制,其中韓國更將碳排放量分成三等級,第一級的模組不但在招標時可獲得最高分數,同時也可獲得政府補貼。
預期之後也會有更多的國家提出碳排政策或是產業祭出相關規範,企業應從現在開始規劃計算產品碳足跡、建立減碳規劃及持續追蹤碳市場變化以化危機為轉機,InfoLink同時提供建立減碳規劃服務,幫助企業掌握產業趨勢商機。
會議的下半場聚焦在風雲變幻快速的太陽能市場供需狀況,面對今年上游短缺形成的價格暴漲,資深分析師趙延慧提到:“2021年顯而易見的是矽料產能的增幅和增速均小於單晶硅片環節的拉晶產能,引起上游供需關係錯配,導致硅料產能無法滿足全部單晶硅片企業用料需求總量的現象。”然而,即使明年硅料總產能將由2021年底57万吨/年到明年底大幅增長至89万吨/年,硅片的增長卻始終比硅料增長快速,形成明年硅料和硅片產能雖相對於終端需求存在過剩的問題,但硅料價格僅能是緩慢下跌的趨勢。
資深分析師趙祥接續分享尺寸與技術趨勢,在大家高度關注的尺寸選擇上,當前由M10領軍,預期在明年會來到近50%的份額,而G12向下兼容的擴產會逐步使G12成為數年後市面上的主流尺寸。
在今年產業熱議的N型TOPCON與HJT電池技術的選擇上,趙祥認為: TOPCON的每瓦製造成本已拉近與主流PERC技術的差距、且可以由原有PERC產線做升級,近年內無論產能或產量都會有較快速的提升,而HJT擁有更大的未來潛力,兩者發展方向並不相同,且都有待克服的挑戰,TOPCON目前仍有良率上的瓶頸、而HJT則是需要高技術支持急切的成本控制。
最後方思淳分析師指出今年供應鏈上下游結構性上失衡、能耗影響原物料供應導致組件價格上揚,讓今年四季度需求不如預期,全年光伏組件需求約落在164.4GW。至於明年也因為短期組件價格僅能緩降而形成上冷下熱的局面,明年需求將落在195.6-212GW的水平。
今年全球新增電池片產能約175-180GW、新增組件產能約140-145GW,基於產能的過剩嚴重形成的高度競爭,前十大廠家在成本的掌控、品牌及銷售渠道的優勢等都使得集中程度逐年成長,前十廠家相比過去6-7成的市佔在今年達到約9成。
圖:全球碳市場分佈
資料來源:World Bank
InfoLink緊密跟隨全球再生能源走勢,本次研討會上半場首先由資深分析師袁芳偉博士梳理今年再生能源市場熱議的“光+儲”趨勢、以及林品瑄研究員分享亞太離岸風力增長的市場走向。
會議中,袁芳偉資深分析師表示,全球電化學儲能市場於2020年突破10GW,並預計在2021年能夠翻倍達到22-25GWh的規模、隨著約有45%的高度年複合增長率,2025年累積規模超過250GWh。而大有淺力的光+儲市場,則預計在2025年,光+儲的應用比例提升至40%。
在離岸風電部分,亞太即將成為全球離岸風電的發展引擎,會中林品瑄研究員深度剖析擁有綿長海岸線與優良的風場建立條件的台、日、韓、越,上述市場也因做為出口型導向國家,迫於碳關稅與RE100的壓力,正急切地實現各自的再生能源目標。
其中,台灣是亞洲起步第二快的市場,安裝容量在亞洲僅次於中國,政府期望能在2025年達成5.7GW的安裝量,但由於已經進入競價階段,加上明確的國產化條件,林品瑄研究員認為在開發商的獲利空間受到壓縮的情況下,達標難度高,預期2025年實際達標容量約在3.9GW上下。
在眾所矚目的碳排環節,趙瑀嫻研究員介紹備受關注的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以及美國的Border Carbon Adjustment Fee(BCA)。除了國際間的政策,個別產業為了因應趨勢也會建立各自的碳排規範,例如InfoLink熟悉的太陽能模組產業。目前法國及韓國都已提出模組的排放限制,其中韓國更將碳排放量分成三等級,第一級的模組不但在招標時可獲得最高分數,同時也可獲得政府補貼。
預期之後也會有更多的國家提出碳排政策或是產業祭出相關規範,企業應從現在開始規劃計算產品碳足跡、建立減碳規劃及持續追蹤碳市場變化以化危機為轉機,InfoLink同時提供建立減碳規劃服務,幫助企業掌握產業趨勢商機。
會議的下半場聚焦在風雲變幻快速的太陽能市場供需狀況,面對今年上游短缺形成的價格暴漲,資深分析師趙延慧提到:“2021年顯而易見的是矽料產能的增幅和增速均小於單晶硅片環節的拉晶產能,引起上游供需關係錯配,導致硅料產能無法滿足全部單晶硅片企業用料需求總量的現象。”然而,即使明年硅料總產能將由2021年底57万吨/年到明年底大幅增長至89万吨/年,硅片的增長卻始終比硅料增長快速,形成明年硅料和硅片產能雖相對於終端需求存在過剩的問題,但硅料價格僅能是緩慢下跌的趨勢。
資深分析師趙祥接續分享尺寸與技術趨勢,在大家高度關注的尺寸選擇上,當前由M10領軍,預期在明年會來到近50%的份額,而G12向下兼容的擴產會逐步使G12成為數年後市面上的主流尺寸。
在今年產業熱議的N型TOPCON與HJT電池技術的選擇上,趙祥認為: TOPCON的每瓦製造成本已拉近與主流PERC技術的差距、且可以由原有PERC產線做升級,近年內無論產能或產量都會有較快速的提升,而HJT擁有更大的未來潛力,兩者發展方向並不相同,且都有待克服的挑戰,TOPCON目前仍有良率上的瓶頸、而HJT則是需要高技術支持急切的成本控制。
最後方思淳分析師指出今年供應鏈上下游結構性上失衡、能耗影響原物料供應導致組件價格上揚,讓今年四季度需求不如預期,全年光伏組件需求約落在164.4GW。至於明年也因為短期組件價格僅能緩降而形成上冷下熱的局面,明年需求將落在195.6-212GW的水平。
今年全球新增電池片產能約175-180GW、新增組件產能約140-145GW,基於產能的過剩嚴重形成的高度競爭,前十大廠家在成本的掌控、品牌及銷售渠道的優勢等都使得集中程度逐年成長,前十廠家相比過去6-7成的市佔在今年達到約9成。